【时下,绿色农业的概念人所共知。那么,你知道什么叫“功能农业”吗?6月26日,《环境与生活》采访了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尹雪斌博士,他告诉记者,中国在“功能农业”的研发领域,已经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隐性饥饿”催生功能农业
为了采访尹雪斌博士了解“功能农业”,《环境与生活》记者赶赴苏州。6月26日上午,记者冒雨来到独墅湖西北角的苏州工业园高教区,只见街头路尾到处绿树成荫,几乎每座楼都掩映在苍翠的绿色里,雾气氤氲,仿佛进入仙境。高教区仁爱路166号是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的所在地。雨中的研究院显得特别静谧。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尹雪斌博士的办公室,就位于研究院至善楼。
记者到访时,尹雪斌博士正埋头办公。他的办公室被一道玻璃门一分为二,他坐在里屋:一套办公桌椅,一台电脑,案头上摞着两沓书和文件,一张待客沙发,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尹雪斌纯白衬衫搭黑色西裤,脚上是户外鞋。30多岁的他,却有了丝丝白发。
在网络上搜索尹雪斌,往往与“功能农业”“富硒”的字样相连。身为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博士后的尹雪斌身兼多职,他是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功能农业工程中心主任,国际硒研究学会秘书长,中国功能农业产业联盟秘书处负责人。2008年,尹雪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依托中科大苏州研究院硒与人体健康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合伙注资300万元,创建了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
在解释“功能农业”之前,尹博士先阐述了“饥饿”的概念。“人早上没吃饭,会觉得饥饿,这种饥饿称为‘显性饥饿’。但有一种饥饿,是我们感觉不到的,比如矿物质缺乏。由于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缺乏相比蛋白、脂肪、糖类等主营养的缺乏更具隐蔽性,因此,世界微量营养组织将这类物质的缺乏称为‘隐性饥饿’。目前,全球处于‘隐性饥饿’的人群高达1/3。在中国,硒、锌、铁、钙、碘的缺乏更为普遍。功能农业的发展使命,就是以日常食物来解决‘隐性饥饿’。”
何谓“功能农业”?尹雪斌告诉《环境与生活》,就是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或其他生物工程技术,在自然种养殖过程中让农作物或动物吸收定量的矿物质等成分,生产出功能性农产品。许多产品包装上都标有类似“产品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字样,而消费者往往搞不清到底含多少,含什么。功能农业技术就是将它变为“产品定量含有某元素”,使农产品中有益健康的成分定量提高至某一科学标准。
据尹博士介绍,功能农业的概念比较新,是其导师、中科院院士、土壤科学家赵其国在《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编制过程中,于2008年在全球首次提出的。“赵院士认为,未来的农业应该是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一种高值化产业,通过让农产品具有更环保、更健康的高价值,消费者才愿意花更多钱来买。功能农业是高值农业的一种支撑性技术,是继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目标是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百姓增寿。”
根据赵其国的《路线图》,功能农业将优先发展矿物质强化技术,如对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硒、锌、钙、铁、碘等。“我们是第一个系统开展功能农业产业化的企业,现在做得最多的就是硒元素,因为它是防癌并且有益于长寿的元素。现在功能农产品最大的要求是含有量要标准化。我们的团队希望能形成标准和科学检测,来保障真正合格的产品供应给消费者。”
中国富硒技术领跑国际
尹雪斌介绍,中国的硒资源并不缺乏,但分布地域差异性极大,而且土壤中的硒一般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这给硒产业发展设下了一定技术门槛。硒谷科技的团队攻克了纳米硒植物营养剂开发技术,利用纳米科技和靶向引导技术,改良土壤有效硒含量,通过水稻等作物的根部吸收后,转化为有机硒,以“根-茎-叶-籽粒”的路径,传递给我们食用的大米。“这是国际上最新兴的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简单讲,就是把原本顽固的硒矿石经过纳米化破碎后,进一步处理,添加到肥料中,再通过特定方式施肥,被植物吸收,从根本上提高植物硒含量。”尹雪斌把其公司定位为功能农业的技术供应商,和江苏农垦集团、中粮集团等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由它们做功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形成“强强合作”。
经过7年发展,尹雪斌的科研团队已达50多人,积累了近300项国家、国际专利,“占到了同行专利量的一半以上”。为推动功能农业发展,硒谷科技提出“万亩功能农业示范区”新模式,由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硒谷科技联合,将功能农业作为地方政府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典范,给予政策、资金全方位扶持,硒谷科技则提供整套保姆式技术保障,他们搭建了博士技术服务团队,提供售前咨询、原硒检测、专用配方、方案制定、实施指导、跟踪检测、终端产品硒含量检测、营销支持、扩展培训等“9步法”全程服务。目前,这套模式已在江苏、安徽、江西、山西等地成功实施。该公司还在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建有千亩左右的功能农业示范基地。
2014年和2015年,尹雪斌曾为十多个国家的农业部官员讲授功能农业及其应用和未来的发展等。此外,国际硒研究学会、中国功能农业产业联盟秘书处均设在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尹雪斌的团队还连续主办了三届“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国际会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跑地位。”尹雪斌自信地说。
高价值农产品才能触网
“互联网+”概念向各行业渗透,各类农业公司也都在加速“触网”,硒谷科技就是其中一员。尹雪斌认为,“互联网+农业”是个非常庞大的命题,功能农业触网的过程只是这个大命题里的一幕场景。“功能农业为什么能触网?”他的看法是,农业要发展,就必须赚钱。如果农产品价值比较高,就给先进技术的利用留有价值空间。如果一种东西很廉价,再用高技术,成本很高,只能是雪上加霜。功能农业高值的本质和目标,使其能“触网”,承受得起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成本。
他举例说,通过互联网大卖的水果礼盒褚橙、柳桃、潘苹果,价值都比同类产品高。“很多零散小户在淘宝等电商上卖农产品,其实未必盈利。如果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那就会被淘汰。农产品触网后真正能赚钱的,估计也就10%~20%的人,卖的一般是另类、优质、高价值的东西。不过现在农业刚刚触网,亏本的可能更多一些,因为它还处于培育期。”
尹雪斌认为,消费趋势的发展,始终需要靠科技引导。“消费‘原生态’产品,是基于‘有机农业’的引导,大家还处于一种‘我吃的东西得安全’的阶段。未来人们必定不会只满足于这点,不仅希望有害的东西少,而且希望有益的东西会定量地多,功能农业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它并不有悖于‘原生态’,而是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满足消费者的更高需求。”
尹雪斌提到,互联网使信息透明化,实现极大对称,有助于消费者系统了解新事物。像褚橙柳桃潘苹果通过互联网有了品牌效应,在销售上一旦实现突破,就有资金提升种植、养护、质控、运输、服务等,还有创新的余力,促使他们做得越来越好。
消费者可定制富硒田
在尹雪斌的认知里,在互联网自身固有的价值——零距离、便捷化、透明化的基础之上,功能农业触网时就产生了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硒谷科技控股下的电商平台——硒品汇,是中国首家只卖富硒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尹博士说,在这个平台上销售的产品,必须是真正标准化的产品,必须经过硒谷科技技术团队提供标准化服务,对产品进行抽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认证等。
第二个场景是“家有一亩富硒良田”模式。据介绍,这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的方式,消费者每年花5000元,可以在硒谷科技的合作伙伴江苏农垦集团的基地租一亩地,由江苏农垦按照绿色标准结合物联网种植富硒水稻,硒谷科技负责全程富硒技术指导。每年,消费者可享受720斤富硒大米定向配送。
众筹特色农产品
要说物联网技术,那都是烧钱的活儿,规模较小的农产品生产者能否搞“互联网+”?尹雪斌为记者展现了第三种场景——众筹。他介绍,硒谷科技有个合作伙伴在小兴安岭林场附近有很多生态黑土地,种植富硒鲜食玉米(可生吃),并成功采用了众筹方式。“先众筹,根据预定的量决定自己种多少,什么时候采收,怎么邮寄等,以销定产,非常方便。”
尹雪斌说,这种方式适用于特别的农产品,通过众筹可以解决前期资金,同时销售确定,不怕滞销,能控制风险,增大盈利。“我注意到,在很多农产品众筹的网站,如果要众筹的东西富含硒等营养元素,那消费者都趋之若鹜,购买比例更大,这也显示出,功能农业这种新兴方向,对消费者有较大吸引力。”
尹雪斌他们还利用微信自媒体平台进行功能农业的知识传播。“我们编写了《功能农业百问》、《硒的科普知识——‘硒故事’》,通过自媒体传播出去,转载量非常大。自媒体这个工具对功能农业的科普,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环境百科】
“功能农业”的概念,是中科院院士赵其国2008年在全球首次提出的。赵其国院士在《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的编制过程中提出,从农业的角度出发,使农产品营养化、功能化。功能农业以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为支撑,使得农产品中的矿物质等营养元素,从模糊的“富含”变成“定量含有”。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人就创造了“功能食品”的概念,通过有针对性的食品设计控制,缓解一些诸如对膳食纤维和钙摄入不足而引发的健康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为特定人群健康需要而设计的食品。功能农产品具有健康改善功能,是功能食品的新来源。
本文源自:环境与生活杂志